卯家湾:建一座新城 安万千百姓
如何解决组件功率虚标乱象?光伏行业分析人士表示,首先检测标准要统一,其次送检产品和量产产品要统一,再者各家组件企业不应在虚标功率上花精力,而要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。
上述11大央企集团不仅资金实力雄厚,无论是自测还是再找机构抽测,也都有较强检测能力。目前,主要一体化厂商TOPCon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在24.5%左右,异质结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在24%-25.5%之间。
相关专家进一步表示,光伏核心竞争力应该聚焦在技术创新,从底层研发下功夫,不受短期利益诱惑,坚持长期主义,这些才更值得市场关注。多标5W,对于450W组件也就是大约虚增1%左右,这还属正常,客户往往也能承受。2022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的光伏企业共计11家,6家千亿市值以上的光伏企业,研发投入均居前,且它们的整体研发投入力度也更高,市值最高的隆基绿能,研发投入超过71亿元领衔群雄。而TOPCon等作为新产品,在市场爬坡阶段,组件功率检测还达不到像PERC那样会有多家主流检测机构经常对标,各个机构功率检测的标准不一,难免会出现个别机构出具检测组件功率过高的情况。不过PERC转化理论效率为24.5%,越接近极值每提高一点效率就越难,新型电池也就陆续上市。
组件产品尺寸不统一,对上游供应链和下游系统都是极大考验,也给终端客户带来困扰,行业生态体系紊乱,资源浪费,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。新老组件企业都在跑马圈地,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,也滋生了部分乱象,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组件功率虚标。在当前市场已经产能过剩、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,扩张无疑会加速市场产能过剩的程度,行业淘汰赛也会更快到来。
在当前的市场竞争态势下,光伏企业选择扩张 TOPCon 产能有各自的 小九九 :对于中腰部玩家来说,旧的 PERC 产能包袱相对小,加紧布局紧俏的 TOPCon 新产能,有希望在竞争中实现超车。上述分析师告诉 36 碳,当下,光伏电池片正处于技术迭代期,而 N 型组件中的 TOPCon 凭借转换效率高、工艺和技术成熟、量产性价比高等优势,将是未来几年的主流技术。TOPCon 产能产量及渗透率预测 来源:东吴证券36 碳发现,头部企业早已预料到激烈扩产会导致价格战和行业洗牌,或许因为经历了多次周期,它们表现得较为淡定。一位二级市场投资经理告诉 36 碳,光伏企业当下的扩产和募资计划可能有多重目的,一方面是补充流动资金、减轻负债,为接下来的行业洗牌加厚安全垫。
(36 碳注:TOPCon 电池,即隧穿氧化物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,是一种 N 型电池技术,其转换效率领先于上一代的、采用 P 型的 PERC 电池。其于近期拟发行可转债 138 亿元,投资大尺寸超薄硅片和 TOPCon 电池项目。
光伏电池技术路线演进历程 来源:平安证券不过,无视过剩、执意扩产的代价也是巨大的。至于募集资金的使用,改变募资用途的情况在 A 股并不罕见。所以不用担心行业会过度竞争,这个本来就是自然规律。近期,TCL 中环就因拟发行 138 亿元可转债用于扩产的计划收到了交易所的问询函。
但个体的最优选择容易导致集体的糟糕后果,这是一种典型的 合成谬误。TCL 董事长李东生表示: 我们希望提供晶体晶片的同时,能够交付更多的光伏电池和组件产品。以 2022 年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一的隆基绿能为例,据上述分析师估算,2022 年末,隆基有 85GW 组件产能,其中 50GW 为 PERC 组件,30GW 为应用于分布式场景的 HPBC 组件。一位光伏分析师告诉 36 碳,目前光伏电池片技术正处于 P 型电池向 N 型电池升级的阶段,因此光伏企业都把 N 型电池,尤其是 N 型 TOPCon 电池作为扩张升级的重点。
此前市场上 TOPCon 产能严重不足时,TOPCon 组件相比 PERC 每瓦有约 2 毛钱的溢价,但随着 TOPCon 产能逐渐放量,如今价格已经缩小到 1 毛钱左右。而过时的 PERC 产能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这场扩产竞赛当中,没有真正的赢家。
据悉,目前市场上 TOPCon 组件相比传统 PERC 组件,每瓦有约 1 毛钱的溢价,属于先进产能,在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。其官方公众号表示,到今年年底将形成 50GW 组件产能,其中 TOPCon 组件产能达到 38GW。
光伏企业积极扩产, 先进产能永不过剩 就像当年 PERC 取代 BSF ( 铝背场电池 ) 一样,现在 TOPCon 就类似于 2018、2019 年的 PERC。这导致多家拟扩张多晶硅项目的硅料企业叫停了继续投资的计划。一边是行业大咖纷纷提示产能过剩风险,另一边头部企业又要继续大幅扩产,光伏行业如今正陷入 怪圈 当中。当前,产能过剩几乎已经是光伏行业的共识,头部企业明知过剩风险,为何还要大规模扩产?对此,多家头部光伏企业相似的回应是,先进产能永远不会过剩。由于产能过剩导致激烈价格战,国内硅料 6 月末的最低价已经降到 6 万元 / 吨以下,击穿了多家硅料企业的成本线一直走专业化路线的硅片龙头 TCL 中环,也加大了下游电池、组件环节的布局力度。
自 2023 年二季度以来,组件龙头晶科能源、晶澳科技、通威股份、隆基绿能、天合光能不约而同抛出大规模扩产计划,仅这五家巨头的拟投资规模就高达 900 亿元,而新扩张的产能绝大多数选择了 TOPCon 技术路线。在 6 月的投资者活动交流中,晶科方面表示将维持积极的投产节奏,保持 N 型产能在行业内的领先规模。
光伏企业积极扩产, 先进产能永不过剩 就像当年 PERC 取代 BSF ( 铝背场电池 ) 一样,现在 TOPCon 就类似于 2018、2019 年的 PERC。据统计,过去一年,仅晶科能源具备 10GW 级别的 TOPCon 产能,但是到 2023 年底,将有超过 17 家厂商具备 10GW 级别及以上的 TOPCon 产能。
钱晶在今年 5 月接受 36 碳采访时表示, 光伏行业投入的研发费用都是为了让产品更便宜,降本是光伏行业的宿命和终极目标。复盘历史,以硅料环节为例,上一轮硅料价格的下行周期维持了数年时间,全球原有 20 家硅料生产企业,在激烈洗牌下只剩下 5 家龙头企业。
所谓的 优胜劣汰 将会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。TOPCon 产能产量及渗透率预测 来源:东吴证券36 碳发现,头部企业早已预料到激烈扩产会导致价格战和行业洗牌,或许因为经历了多次周期,它们表现得较为淡定。一位光伏分析师告诉 36 碳,目前光伏电池片技术正处于 P 型电池向 N 型电池升级的阶段,因此光伏企业都把 N 型电池,尤其是 N 型 TOPCon 电池作为扩张升级的重点。光伏电池技术路线演进历程 来源:平安证券不过,无视过剩、执意扩产的代价也是巨大的。
近期,TCL 中环就因拟发行 138 亿元可转债用于扩产的计划收到了交易所的问询函。能否顺利完成融资,也会影响到新产能落地的节奏。
如果不上马 N 型技术的新产能,那么其在集中式电站的市场,将被其他厂商的 N 型组件挤占。上述分析师告诉 36 碳,规划产能实际落地多少,是高度不确定的,会时刻跟随市场变动。
对于新老玩家而言,在当下扩张 TOPCon 产能看似都是最优选择。但总的来说,从 P 型到 N 型的技术迭代,反而加速了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。
一边是行业大咖纷纷提示产能过剩风险,另一边头部企业又要继续大幅扩产,光伏行业如今正陷入 怪圈 当中。有行业评论人士称,光伏行业已经陷入 囚徒困境。行业老大隆基绿能也在近期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,产能过剩为结构性过剩,经过市场优胜劣汰后,阶段性过剩的产能会自动出清。(36 碳注:TOPCon 电池,即隧穿氧化物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,是一种 N 型电池技术,其转换效率领先于上一代的、采用 P 型的 PERC 电池。
在当前市场已经产能过剩、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,扩张无疑会加速市场产能过剩的程度,行业淘汰赛也会更快到来。多家机构预测,2023 年底预计国内 TOPCon 产能将超 460GW,渗透率达到 29%,对应总的组件产能超过 1500GW。
在 TOPCon 路线上布局较早的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接受 36 碳采访时表示,其下半年的 TOPCon 电池效率预计可达到 25.8% 的水平。而过时的 PERC 产能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这场扩产竞赛当中,没有真正的赢家。
生产成本方面,上述分析师表示,目前头部的厂商可以将 TOPCon 电池和 PERC 电池的每瓦成本差控制在 4 分钱以内,而售价上有约 1 毛钱的溢价 TOPCon 不仅每瓦盈利比 PERC 高约 6 分钱,且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,也因此成为厂商扩产的首选。这导致多家拟扩张多晶硅项目的硅料企业叫停了继续投资的计划。
评论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
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
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